本文的撰寫使用了AI協助。
本文記錄了作者針對感興趣的AI相關新聞所做的調查、見解與思考。
文中所表達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。
1. Walmart × OpenAI 合作的意義
2025年10月14日,Walmart宣布與OpenAI合作,並採用**「Instant Checkout(即時結帳)」**功能。
Instant Checkout讓使用者可以在ChatGPT上直接搜尋商品,並完成整個購買流程。
該功能最初僅支援Etsy與Shopify,但從與Walmart的合作來看,未來預計會有更多零售商與品牌加入。
2. 支撐Agentic Commerce的核心技術
2.1 Agent Payments Protocol(AP2)
首先由Google率先發布了**「Agent Payments Protocol(AP2)」**。
這是一項讓AI能夠代表人類執行支付的國際技術標準。
JCB、Mastercard、PayPal等主要支付公司已參與,共同制定AI安全支付的通用規範。
使用者可以發出帶有「數位簽名授權(mandate)」的指令,例如「允許該AI購買上限為○○日圓」,以防止AI誤購或超額消費。
2.2 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(ACP)
隨後,OpenAI與Stripe聯合開發了**「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(ACP)」**。
該協議不僅涵蓋支付,還標準化了商品篩選、購物車生成、下單及物流對接等全流程。
ChatGPT的Instant Checkout功能正是基於ACP實現的,讓使用者能在聊天中完成從搜尋、確認到購買的一體化體驗。
🔗 OpenAI官方公告
🔗 日本國內報導(PR TIMES)
3. AI購物的普及現狀
儘管Agentic Commerce剛剛起步,但AI購物已經被越來越多消費者使用。
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國案例:
- 根據Salesforce的《Connected Shoppers Report》報告,39%的消費者已使用AI進行商品搜尋,在Z世代中這一比例超過一半。
- eMarketer的調查顯示,65%的消費者希望「當價格達到預期時由AI自動購買」。
 不過,完全願意「全權交給AI」的僅47%,仍有使用者希望保留最終確認權。
 表示「願意與AI工具共享個人資料」的僅24%,顯示人們在便利性與隱私之間仍存在顧慮。
- Kearney的分析指出,在美國,支持「使用AI購物助理」的人群已成為主流。
 使用者大致可分為四類:技術導向型、價格敏感型、隱私謹慎型、品牌忠誠型。
這些數據顯示,「由AI代為購買」的行為正從技術愛好者向一般消費者群體擴散。
4. 電商的課題與Agentic Commerce的解決方向
網路零售的發展過程中曾面臨諸多問題:
安全性、信任度、購物體驗不足、價格波動與售後處理等。
這些挑戰最終透過技術與制度逐步克服。
而在Agentic Commerce(AI代購)中,如何應對這些相似課題同樣關鍵。
| 以往的課題 | AI(Agentic Commerce)的改進措施 | 仍然存在的疑慮 | 
|---|---|---|
| ① 安全隱患(信用卡資訊外洩、不法存取) | 透過AP2的「簽名授權」與代碼化提升安全性 | AI可處理個人資料的範圍不透明,AI間通訊仍存資料外洩風險 | 
| ② 商品可靠性與品質差距(實物與描述不符、評論失真) | AI可彙整並篩選高可信度評論 | AI可能產生錯誤內容(幻覺)或偏頗推薦 | 
| ③ 操作複雜、使用體驗差 | 透過聊天即可完成購買,自然語言確認(ACP) | 自動化過度可能導致「確認不足」或「誤購」,需保留人工判斷 | 
| ④ 退貨與糾紛處理負擔重 | AI可代辦退貨、追蹤物流 | 「AI處理結果」責任歸屬不清(商家、AI、平台) | 
| ⑤ 假貨與詐騙網站風險 | 限定僅與ACP認證商家交易 | AI仍可能誤推薦未認證網站,人為審核機制依舊重要 | 
5. 未來展望與日本市場趨勢
5.1 Amazon是否將透過「Rufus」構建自有Agentic Commerce體系?
當Walmart與OpenAI合作,擴展ChatGPT上的購物體驗時,
Amazon則透過自研AI購物助理**「Rufus」**走出獨立路線。
Rufus於2024年推出,是Amazon官方聊天機器人,
可提供商品搜尋、比較及購買支援。
經常瀏覽Amazon的使用者可能已體驗過——
例如輸入「幫我找一台適合初學者的遊戲電腦」,Rufus便會推薦合適的商品。
這充分運用了Amazon的核心優勢:
- 龐大的商品與評論資料庫
- 一體化的支付與物流系統
- 以Prime會員為核心的消費行為資料
作為電商領域的主導者,Amazon幾乎沒有動機將AI購物體驗交由外部企業,
因此很可能持續在自有體系中嵌入AI代理的方向發展。
5.2 日本市場的動向
在日本,Amazon、樂天與Yahoo!購物依然是三大巨頭。
未來它們是否會如Amazon般開發自有AI助理,
或採用Instant Checkout等外部方案,仍值得關注。
5.3 普及條件與使用者心理障礙
即使技術已成熟,AI購物要成為主流仍需跨越兩道心理門檻:
- 信任性的保障- 需避免使用者覺得AI「擅自購買」。
- 購買確認、退貨與紀錄透明化是關鍵。
 
- 兼顧購物的「樂趣」- 即使AI能自動找到最低價,仍有許多人享受「自己發現好物」的過程。
- 因此,AI應被設計為**「協助者」而非「代理人」**,與人類共同完成購物體驗。
 
未來AI購物的發展焦點,將是如何實現AI與人類購買行為的共存。
讓我們持續關注這場新趨勢的動態。
